2016-12-03
你是一份守望,记载了一个企业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你是一份牵挂,讲述着发生在身边每位普通员工的故事;你是一份神圣,实现了生产一线工人心中的文学梦想……古贝春人对你怀着一份异样的感情。你属于公司,更属于劳动者,你就是古贝春集团的企业报纸——《古贝春报》。
1996年11月2日,《古贝春报》的诞生日,这一天被光荣地写进了古贝春发展史。从它出生的第一天起,如同勤恳的古贝春人,担负起传递古贝春文化的重任,每月一期,从未爽约。经历了二十年的沧桑变化,古贝春人把它从八开油印的黑白版发展到对开四版的彩印,内容不断创新,发行量由最初的400份增加到目前的11000份,邮寄范围涉及台湾省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香飘祖国大地,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古贝春的风采。
上班的第一天,部门领导即《古贝春报》的主编李宽云给我下的第一道指令就是认真阅读历期《古贝春报》:一来,可以全面地了解公司历史和现状;二来,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阅读《古贝春报》成了我刚开始工作的主要内容。一一翻阅了历年来的《古贝春报》合订本,其中第一期,只看到了复印件,简练的的版式,质朴的文字,记录下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文字,仿佛又看到了古贝春创业者的音容笑貌。我边读边感叹,原来,那时的古贝春厂区是这样的,酒原来是这样生产的,公司的某位领导原来当年也是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才子”……《古贝春报》中藏着好多的秘密,有太多的“原来”。
我所工作的部门——古贝春文化中心即《古贝春报》的“娘家”,我和它同在一个办公室,得以亲见每一期《古贝春报》的从孕育到诞生,每一期的《古贝春报》都凝结了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心血。
《古贝春报》欢迎所有的社会人士投稿,采用后都有报酬。为保证稿件质量,编辑部还在公司各个部门发展通讯员,每季度召开通讯员培训会议,讨论稿件存在的问题,讲述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一篇稿件,编辑先在电脑上修改,再把纸质版的样稿送主编等人审阅。等从主编那反馈回来时,每篇文章的好多“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有红色圆珠笔留下的修改痕迹。报样出来后,每篇文章还得再过一遍编辑和主编等人的“火眼金睛”,字、词、句,甚至一个标点,都在推敲之内。编辑部的人有时闲谈称,自从编辑报纸,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没耽误过报纸的出版。不经意的几句话,流露出他们的责任之心。正因为这份认真劲和执着态度,才有了《古贝春报》的今天,使它的满纸芬芳,和古贝春美酒一样香飘万里。
在《古贝春报》的“娘家”上班,看得多了,也有点“磨刀霍霍”的痒劲,想诌篇文章。上学时,也曾为“金庸”“老舍”三更起、五更眠,心中也曾有过文学梦。再者,《古贝春报》对每位投稿者都有稿费,即使文章没被采用,为鼓励大家的写作热情,对厂内员工也付一定稿酬,这多少也刺激我跃跃欲试。可写文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想写”和“写好”,中间隔着一段个人的努力。刚开始写时,虽无“七天弊出六个字”的痛苦经历,但也得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折腾几天。
向《古贝春报》投的第一篇文章叫《第一次喝酒》。琢磨了两三天才确定写这个题材。为了写好酒入口之后的感觉,我摘抄了很多已往报纸上有关喝酒的语句,还搜索了很多喝酒的古诗。虽然,最终只用上了几个词语,这也算浪里淘金、精益求精了。一篇六百字的小文,我写了一上午。之后几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先把它读一遍,修改不尽意之处。“咀嚼”了三四天后,才忐忑不安地投出去。虽然没被即时采用,但最终还是出现在《古贝春报》上,那时的心情真有点澎湃。百元的稿费不但是对劳动的回报,更是对精神的激励,那颗尘封已久的文学梦又悄然冒头了。这一篇小文章点燃了我的写作热情,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平常看点书,有空做点摘抄,潜移默化中就觉得有事可写了。
正因《古贝春报》的激励,公司里很多像我一样的员工,通过不断地学习,把心中流淌的文字付诸于笔下,见诸于报端,使自己的芬芳随着《古贝春报》传到远方……
感谢《古贝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