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
2017-02-06
每次参加《古贝春报》通讯员会议,我都受益匪浅,这次年终总结会更是感触良多,尤其是李主编讲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话题让我印象深刻。这句话我们时常听说,编辑部的老师们更是时常挂在嘴边嘱咐我们,但是我却没怎么上心。直至今日李主编再次谈到这个话题,他讲写好文章重在心悟,反复修改斟字酌句以求更深的领悟,才能让笔下所写的文章更加深刻。李主编说:“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写文章尚且修改十余次,我与鲁迅先生差之千里,所以有些文章要修改三十几次不止。”正是这句话让我无比汗颜,我总是想当然认为多读几次无非就是为了语句通顺一些、错别字少一些罢了,所以有时候赶文章匆匆忙忙写完,撂笔后从不深思。今日听了李主编一席话才幡然醒悟,之前自己写的小文总是枯燥无味、了无生趣,竟都是因为没有仔细斟酌,只写了皮毛,并没有做到心悟,所以写了这么久,仍然没见什么大的进步。
想当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写诗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当时其中这个“绿”字,就曾被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改过不下十次,他先后用过“到”、“吹”、“过”、“来”、“驻”、“入”、“满”等等十几个字。起初王安石随口吟出这首诗是用的是“到”字,觉得缺乏生气,又吟诵到“吹”字,好像生动了许多,但是总觉得还有些意境没有出来。想不出合适的字实在是憋得难受,于是又反复推敲起来,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眼前碧绿的草色让他的脑海灵光一现:用一个“绿”字岂不是妙哉!“绿”本是形容词,在此处作动词用,不仅写出了风的灵动,更写出了江南的春景。一字用得巧妙就成就了这首千古名作,可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还有李主编所讲的鲁迅先生的典故,当年鲁迅先生写散文《藤野先生》的时候也是反复推敲斟酌,不足四千字的文章,鲁迅先生竟改了一百六十多处,像文中“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这句原是“不远便到……”,因“久”字表示时间,而“远”字表示距离,只是这些微的差别,鲁迅先生也是这样追求准确;还有一句“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课堂没有带领结”,其中“亲见”一词原是“亲看”,因为“看”有刻意观察的意思,而见只是偶然并非刻意的看见,所以看字改为见字就将这一处细节写得更加贴切传神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本次通讯员会,李老师一席话如当头棒喝敲醒了我,千古名家、文学巨匠尚且如此谨慎推敲,我却对成型的文章从来看不过三遍,自己潦草成这样竟然还生出些盲目的自信来,真是“不知不畏”贻笑大方。这次对“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思考也算是做到了心悟,以后一定谦虚谨慎地写作,仔细认真地推敲,争取让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