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学会管理时间

2017-03-04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那么管理时间就是经营自己的生命。如何将自己的时间管理好,利用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执行,是每名员工都应该仔细思考和实践的。优秀的人往往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从来不会利用工作的时间和别人海阔天空地闲聊,因为他们明白时间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李嘉诚的手表总是比正常时间快8分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前做好准备。14岁时,李嘉诚在香港一家茶楼当跑堂伙计。当时,老板要求伙计们每天必须在清晨5点赶到茶楼。为了不让老板批评,李嘉诚把闹钟拨快8分钟,每天总是第一个赶到茶楼。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他终于成为香港首富,但他的表仍然快8分钟。手表拨快8分钟是他勤奋的表现,正因为勤奋,他才比别人得到更多。李嘉诚的时间观念就是这么强,他把表拨快8分钟,其实就是让“错误的时间”告诉他一个正确的信息,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

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李嘉诚就是这样在比别人快半拍的节奏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界神话。

在工作中,有些人总是抱怨:“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开不完的会议,正常工作老是被干扰!”“虽然我每天没做什么事情,可是老觉得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说:“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鲁迅先生曾经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那应该如何把时间挤出来呢?

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增长时间的宽度,即多利用零碎时间;另一种是加深时间的深度,即紧抓时间管理的核心,分清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

时间的零碎性,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极短的时间往往是零碎的,漫长的时间则由点滴时间汇合而成,谁善于利用时间的这一特点,谁就可能聚沙成塔,做出可喜的成就。梁实秋曾说过:“零碎时间最为宝贵。”爱因斯坦也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业余的时间。”这些道理早已被古今中外无数名人所证实。法国作家凡尔纳的著名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就是他在航海途中写成的。为后世留下诸多锦绣文章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曾说过:“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还有东汉学者董遇,幼时双亲去世,但他好学不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曾经说:“我是利用‘三余’来学习的。”“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就是冬闲、晚上以及阴雨天不能外出劳作的时候,他都用来学习。这样日积月累,终有所成。

其实,每个人每天都会有很多零散时间可以利用:出差的路上,晚饭后的时间……。把这些零碎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或许在短时间内成效并不明显,但通过时间的积累,最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刚才说的是增长时间的宽度,接下来我们可以加深一下时间的深度。很多人看似忙忙碌碌,他们的工作成果却和他们的忙碌不成正比,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了。

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做事也是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做起事来井井有条,完成后的效果也是不同凡响。次序处理好了,不但能够节约做事时间、提高做事效率,最重要的的是能够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

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确定做事顺序时,还经常碰到重要性和紧迫性互相矛盾的情况。有的事情虽不那么重要,却很紧迫,那么我们是应该先做重要的事呢,还是先做紧迫的事呢?公司的夜间学习中我们曾经学过“时间管理四象限”定律。根据这一定律,我们面临的工作任务有两个程度:一个是紧迫性程度,一个是重要性程度。这两个程度的地位是不同的,重要性是第一程度,紧迫性是第二程度,也就是说,重要性比紧迫性重要。“时间管理四象限”定律告诉我们:面临众多的工作任务,正确的做事顺序是先做“重要且紧迫”的事情;然后做“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接下来做“不重要但紧迫”的事情,最后做“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

学会正确的做事顺序,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难题。另外,在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