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品酒听市声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3-08-01
许多的城里人喜欢在阳台上放一把小凳子,然后坐在上边,晒晒太阳,织织毛衣,或者与隔壁阳台上的邻居你撂给我一句话,我撂给你一句话地谈天;孩子们则在放学之后跑到阳台上津津有味地吃水果,或是手举一小瓶肥皂水,在阳光下对着阳台外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这些都是楼市里阳台上常见的情景。我则喜欢在闲时或阴雨天坐在阳台上,细品家乡的美酒——古贝春。我觉得阳台就好似一个城市伸出来的摇臂,是用来近距离看城市的;又似城市伸出来的耳朵,供我们在闲暇时,静下心来听一听这城市的声音;是城市为我们在家庭安排的小酒吧,供人们品美酒,养精蓄神。正因如此,我常坐在阳台上品古贝春美酒、看城市、听市声而陶醉。
我觉得,经常能够停下匆忙的生活节奏,慢品美酒,听一听我们身边人及城市的声音,是一种极美的享受。他们或许是咱这县城里的骨干分子,但他们也会将一棵青菜在水盆里颠倒着冲洗半天,也可能会为了买两块烤地瓜不惜去转三四条街道,甚至会为了买一个晾衣架跑遍县城所有的商店。他们仔细给这座县城看,用其一粒粒细沙般的思想来给自己的心灵做总结。
一个女人坐在阳台上,缓缓地咽下一口酒,闭上眼睛,这是一个性感的姿势。长长的眼睫毛,排着队搭在下眼皮上,头发或许打着卷,或许蓬松得如小松鼠的长尾。这样一个姿势,把眼睛关上,把整个世界都交给耳朵,于是,所有城市的声音便如淙淙流水,漫过大街、小巷、小区的楼宇、绿化带,像一股温泉穿过洞穴,一只小蛐蛐窸窣地爬过草丛,缓慢地润入耳鼓。
侧耳细听,这是一个多么优美的动作。这样一个动作,涵盖了多少个词语的内涵:是精细、是凝神、是关注。反正此时的人已卸下了所有的面具。他或者她,不再是县长、局长、董事长、大老板,不再是丈夫、妻子、儿子、女儿,他——只是一个倾听者。此时此刻,城市是一个收音机,所有的频率、兆赫都在你的耳朵尖上。
屏息,这是一个多么关注的气场。所有的风波就此打住,城市里泥土的腥香早被隔绝,姹紫嫣红的花朵的体香也丝毫奈何不了你。因为,你此时早已把心交给了声音,交给了如潮的城市声,如同你在浪尖上或者冲浪,或者沐浴,或者扎一个猛子下去,好半天才愿意浮上水面来。
听听这城市的声音,近处听到的是隔壁家小儿郎的读书声,他刚才还读的是《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会儿又在读的是英语课本里的ABC了,还有对面楼上的老刘家夫妻在给国外的女儿打越洋电话;远处则是小区外沿街市场里喧闹的人潮声,他们应该是在砍价,或是在对商品品头论足,还有街道上卖瓜子、花生的老人秤砣和盘子的碰撞声,还有那香甜的烤地瓜烫着了一个漂亮女郎的嘴,她在嘶溜嘶溜地吹着热气。
我还爱听那个收破烂的老人吆喝的声音,一到星期天,老人的板车前一定围满了一群孩子,等待着爷爷、奶奶卖完了饮料瓶后,高兴地赏给自己零花钱;我喜欢听楼下李大爷收音机里飘过来的单田芳沙哑的嗓音,他一定又在听《童林传》或者《呼家将》了,因为,每到中午这是他的必修课,已经陪伴他多少年了;我尤喜欢走街串巷的那位大嫂卖烤地瓜的声音:“烤地瓜,又香又甜的烤地瓜。”可能是吃惯了家乡烤地瓜的缘故,她的声音听起来既甜且润。还有楼下马路上遍地的喇叭,它们用同样的腔调喊着:“橘子,五毛钱一斤,一块钱二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本身就很繁冗的吆喝声,如同夏日聒噪的蝉声一样吵得人无法睡午觉。我想,这大概也算是高科技时代的无奈吧!
街面上的影碟店里,小老板在怀旧地放着参加第十届古贝春酒文化节的著名歌唱家童安格的歌:“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这是我听过的最令人充满遐想的嗓音,这样一个男子汉,他应该有着怎样的寂寞,他在遭遇着怎样的相思,谁能为他抚平内心的伤痛……
夏天在晴朗的夜晚,朦胧的月光下,楼下已放暑假的孩子们在绕着聚在一起聊天的大人们捉迷藏,奔跑,喊叫,偶尔摔了跟头,哇哇地哭,爬起来后,还是继续发疯地玩耍,笑着,骂着。累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小马扎上摇着蒲扇,拉着家常,天南海北,东家西家的,全不把孩子们的那些小把戏放在心上。夜深了,孩子们玩累了,就来到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身边依偎着,一声不吭地听大人们说些似懂非懂的话,眼皮开始打架,大人们只好不情愿地互道一声:明天见!
夜深了,楼下龙爪槐树下的虫鸣一声高过一声,仿佛在向所有人宣扬,此刻是它们的世界,我想,这些虫儿的奏鸣声,应该算是城市在吃掉村庄后留下的唯一一个声音了!
我站在阳台上眺望,目光在楼阁间穿行,耳畔满是清风,我隐约听到风中状元之乡的弦歌声,从镂满记忆的红砖绿瓦中传出,那么悠远,蓦然回首间,岁月在流转……
月光如瀑的晚上,晨光初露的清晨,安然寂静的正午,红霞满天的黄昏,或独自一个人,或是搀老母坐在藤椅上,或是和妻子及一家人一起坐在阳台上,一杯古贝春美酒,凝神屏息,听一听阳台外这城市的声音,还有比这更舒畅、更美妙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