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酿酒师傅的心愿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4-07-03
一个酿酒师傅的心愿
——记公司五粮酒班班长于宝林
人们赞美鲜花的美丽,果实的甘甜,却很少有人赞美为它们提供养分的绿叶;人们赞美美酒的芳香,却很少赞美辛苦劳作酿造美酒的工人师傅们。他们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没有响彻云霄的豪言壮语,没有显贵的背景,没有殷实的家境,更没有高等的文化学历,他们只有默默无闻的终日劳作,用琼浆玉液来滋润我们美好的生活!“火烧胸前热,风吹背后寒。只知饮酒乐,哪知烧酒难”,这真是酿酒师傅的真实写照。但是,他们同样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于宝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我没啥本事
见到于宝林的时候,他正在车间调料,一大堆发酵好的酒坯子被掺上了稻壳,他手端一张大铁锨,熟练地翻倒着。于宝林个儿不高,脸儿黑生生的,每当浓目一抬,咧开嘴笑的时候,就会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这时他把工作服脱掉了,光穿着蓝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得知我的来意,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嗨,我一个下大力的,有什么可写的。”说着,他弯腰从酒坯子里扒拉出一团发黑的东西,轻轻一抖,原来是一片树叶,顺手扔到一边,不一会儿,他捡出了好几个。他告诉我,像这样的杂质,一点儿也不能有,否则会影响酒的品质。我见他正忙着,不好意思耽搁他,就跟在他身边与他闲聊起来。
“干我们这一行没别的,首先要勤奋踏实能吃苦。光说夏天车间里四十二三度的温度,一般人就盯不下来。”于师傅说着,手里也没停下他的活计,他开始一层层地往锅里撒酒坯子,只见大锨像一只灵巧的手一样自由挥洒,酒坯子像雪面子一样均匀地落下来。
旁边一位姓张的师傅接过话来说:“我们有一句话叫‘干一年酒班吃三年的饭’,意思是吃得多。但是却不能吃饱,要少吃多餐,一天要吃五六顿吧,因为吃太饱干累活会得病。”
于宝林说,看到别的人都下海的下海,升官的升官,他感觉没别的能,只能干个下力气的活。可是你说下力气……说到这里他神色凝重起来,就像董官(公司总酿酒师董福新)说的:“我们这个活,说它是技术活吧大家都轮大锨,说它是力气活吧它是微生物发酵。”
一点纰漏就可能毁了一池子好酒
于宝林是县城西郊的曲庄村人,今年47岁,1986年他19岁便来武城酒厂参加工作,在酒班干活。当时因为家里穷,想挣点钱补贴家用,没想到这一干就干了28年。这些年,他经历了公司的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一代代创业者洒下的辛勤汗水,他早已经把这里当做他的家。
为了赶上适合酿酒的温度,每天早晨五点半(夏天凌晨三点半),于宝林都会和伙伴们准时来到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刚来的时候感觉很累,每天下班后心里说‘明天可不来了’,可是到了明天感觉经过一夜的休息,又恢复了体力,就又来了。”
1996年,公司与五粮液搞技术合作,于宝林由于扎实肯干,被选入第一个五粮酒班,他感到光荣极了。他们生产出公司的经典产品“五星级古贝春”,给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个酒班也被誉为“五星级酒班”。现在,当年在一起的弟兄们都成了技术骨干,分散到各个班组,有的还成了领导。于宝林则当了一名班长,每天要指挥伙伴们分层取坯、分层馏酒、分层配料,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把关,他说,只要认真踏实,就能出好酒。“好的酒,酒花大,像豆粒般大小,等变成米粒般大小,就不好了。现在光凭看酒花可不行了,必须亲口品尝,这叫‘量质摘酒’。”
这些年,于宝林通过加班学习,考取了“中级酿酒技师”证书,他带领的酒班在产量和质量上一直在全厂名列前茅。
对于一个四十七岁的男人,家庭的重担可想而知,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平衡的。没想到他语出惊人:“困难?家里的事不叫困难,那是小事。要说有压力,也是产品质量方面压力最大。”的确,现在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一再提高,而他这个老“五星级酒班”的一员,是带着古贝春的荣耀的,如果在他这里出了质量问题,对于他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好酒的品质就藏在一个个繁杂的酿造细节中,一点儿纰漏就可能毁了一池子好酒。”他说。
一个心愿
别看于宝林没有多高的文化,说起古贝春的来历却如数家珍:武城自古盛产佳酿,历史上曾有“东阳好酒”、“小米香”、“状元红”等闻名于世。1978年,武城酒厂生产的纯粮白酒问世,由于北周至北宋中期武城隶属“贝州”,遂取名“古贝春”,其意为“古代产佳酿的贝州又焕发了青春”。这些常识,他都认真地讲给每一个刚来的员工。
于宝林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身边的人很多都外出打工赚了不少钱。再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很多人下海经商,也有的赚了大钱,家里人见了,心思活络起来,鼓动我也出去。思前想后,最后还是留下了。”他感慨地告诉我,像他一样出身农村的酿酒师傅,身上都背了几张嘴,想赚大钱的想法不是没有,只是和外面比起来,他们更喜欢这里人与人之间简单平和的相处氛围。
于宝林表示,虽然生活、工作中有过一些难处,但也从没想过离开。学艺之初,由于什么都不懂,师傅手把手地教他怎样端甑子、摘酒,每个诀窍都毫不保留地传给了他,这样无私的情谊,让他很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跟着古贝春走的决心。后来,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的劳动强度降下来了,工资也渐渐涨起来了,大女儿也来到公司做了一名灌装女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滋润。于宝林说,“在这里,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工作,还结识了一群互帮互助的朋友,已经很知足了。”
“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心愿的话,那就是让我在这里酿一辈子酒,为公司生产更多、更好的美酒。”他看着我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