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有价淡似仙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4-06-05

 

墨宝有价淡似仙

                      ——纪念舒同老先生逝世16周年

 

   1998年5月27日,一代书法巨匠舒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一生留下墨宝无数,但据有关人士考证,他赞美白酒的作品只有一幅《古贝春赞》。每当人们看到那雍容端庄、圆润遒劲的“古贝春”三个字,都不禁顿生圆柔飘逸的美感和阳刚矫健的力量,它赋予了古贝春高雅的文化品位,助推古贝春酒蜚声华夏。30多年来,古贝春人可以忘记岁月的变迁、时空的荏苒,也可以忘记曾经的士气如虹、慷慨如山,但是唯有《古贝春赞》,是古贝春人记忆里永不凋谢的花,它越开越茂,成为我们记忆里永远的珍藏……

                         马背上的书法家

   1905年12月14日,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一个贫寒家庭,这里乡风淳朴,崇尚读书,并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舒同自小好学聪颖,尤好练习书法。幼年因无力购买笔墨纸张,而调泥水为墨,在石板及废纸上用自制的笔苦练书艺。

   1926年,舒同参加了风起云涌的大革命运动,1930年参加了红军,可是他“从戎”而未“弃笔”,仍然以自己的文章、书法服务于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不但要做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着墨汁桶到处写标语鼓舞士气,还写文章在“红星报”上发表以壮军威。

   长征途中,他在马背上比划,在膝盖上书写,被毛主席称为 “马背书法家”。 建国后,舒同被委以重任,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但是在业余时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坚持研究古代碑贴,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人书艺,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形成了笔力舒展、墨迹流畅、神韵洒脱、章法优美的独特风格,被誉为“舒体”,有“党内一支笔”的美称。何香凝也曾评价说:“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

   1958年,舒同担任山东省委书记时,《大众日报》报社派人到北京请毛主席题写报头,毛主席幽默地说:“你们山东有名笔,我何敢班门弄斧?”舒同题写的 《大众日报》报头,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才改换成毛主席的书体至今。

   古贝春酒则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根本没有产品的包装意识。时任武城酒厂党支部书记的张子文同志却凭着超人的胆识,设计了三角型酒瓶,另外他还想让名流大家题字,就自然想到了舒同老先生。舒同任山东省委书记期间,张子文正在本县任公社书记,虽未曾谋面,但舒同笔走龙蛇、毫舞云烟的书法,早已名冠齐鲁,张子文是记忆犹新的。

                        两次进京求墨宝

   张子文进京找舒同题字,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次拜求的。

   第一次是1978年由舒同的弟子、武城县广播局局长王秉新引见的。当时舒同刚刚平反,被任命为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在舒同宽大明亮的书房里,张子文见到了这位神交已久的“老领导”。这里悬挂着舒同精心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等字幅,真是墨香飘溢、神彩流芳。平易近人的舒同先生,把张子文让到沙发上,两人对面先攀谈起当年舒同在山东工作的情景。

   接着舒同询问武城酒厂的情况,张子文拿出新生产的五粮浓香型“古贝春”请舒同品尝,打开瓶盖,香溢满室,舒老高兴地说:“你们很能干。前几天我到燕京饭店宴请客人,喝的‘武城特曲’,那个酒就挺不错的。过去我在山东工作,好白酒光知道有兰陵和景芝,现在看来你们也做得很不错了。”张子文借机说出了求字之意,舒同爽快地走到书案上铺毡润笔,“古贝春”三字很快书就。当时舒同刚出“牛栏”,受压数年,其字气由心出,势如水奔,看那“古贝春”三字,如生命喷涌出活力,浑圆宽博,用笔老到,点画润厚,酣畅淋漓!

   得到墨宝,张子文立即将它作为古贝春酒的商标使用,美酒、奇瓶加上雍容刚劲的舒体字,使古贝春酒名声鹊起,蜚声华夏。

   1981年夏天,张子文邀上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郑树理一起进京,第二次登门拜访舒同。虽然几年没见,但是舒老一直关心着古贝春的发展。虽年事已高,又天气炎热,但还是不断询问古贝春的近况,当得知酒厂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支柱企业以后,非常高兴。

   当时舒老已创办中国书法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主席,其书法艺术已臻化境,晓誉大江南北。倾谈之后,他先给酒厂题了诗:“古贝美酒酿先卮,甘甜未尽香回时,三杯兴来相宜处,欣然成诗书于此。”再题词:“古贝一壶酒,酣畅万古情。”又把古贝特曲、古贝佳酿、古贝大曲等十几个酒的名字都书写了一遍。

   手脖子累酸了,就休息一会儿再写,忙活了近半天。最后又问:“还有什么要求?”张子文原本不敢再有奢望,见舒老如此有兴致,就又请求他题写了“山东省武城酒厂”的牌子和《古贝春赞》诗:“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写罢,舒老谦虚地说:“我不是诗人,诌这么几句,笑纳吧!……”                           

            墨宝有价淡似仙

   现在,仔细研究这首诗,是有它独到之处的。

   舒同曾任山东省委书记,对山东的风土人情是了解一些的,作为“好客山东”的酒文化自然少不了他的笔墨赞誉,但是单独以诗赞美鲁酒的,除了诗仙李白赞兰陵酒,就属舒同赞古贝春了。

   美酒是一种艺术佳作,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的独特魅力,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融化在人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而舒同如此高度评价古贝春,则史上罕见。从本质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对古贝春的赞美,不如说是对今天鲁酒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

   在这首诗中,第一句先摆出兰陵酒(李白曾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的名句),第二句点出古贝春的产地武城,第三句写品酒之感受:醇香甘洌,第四句由酒引申到运河文化。全诗由酒进入,由酒文化而出,对酒及酒文化的赞美溢于言表。

   写这幅字的时候,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已经完全成熟,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整体以典型的行草写就,字字端正大方、潇洒灵动;笔笔浑厚沉稳、骨力雄健;笔画、线条挥写自如、流畅自然;全幅充溢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意识。书法中有诗意,诗作中显书风。酒中文化,诗中韵味,书法奥妙,这便是这幅书法之三味。

   一代书法巨匠舒同先生,为武城酒厂留下了大量真迹墨宝,这对于打造 “古贝春”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他本人却淡泊名利,没向酒厂要过一分钱。

   舒同先生从戎马年代到和平时期,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书法艺术,他创立了“舒体”,其作品在书画市场价值“一字千金”,但是他从不把字当商品卖,并允许人们作为一种字体输入电脑,让所有人都能使用。真如吴祖光先生对他的评价:“人品无瑕清如玉,墨宝有价淡似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