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立厂品牌的技师——马绍星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李宽云  发布日期:2018-04-04

马绍星技师(中)在酒库品酒

      马绍星(1929.8.10——1992.8.4)。山东省惠民县人。原武城酒厂酿酒技师、副厂长,古贝春酒的主要研制者。其严谨勤奋,公而忘私,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培养技术骨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1978年问世的“三角瓶古贝春酒”,是武城酒厂的立厂品牌。它破天荒地获得了轻工部优质产品奖,成为武城酒厂打造品牌进程中的里程碑;它推向市场后畅销大半个中国,是武城酒厂由长年亏损到成为“武城县经济支柱企业”的转折点。前面提到的马绍星师傅,就是创建立厂品牌的功勋人物。马绍星师傅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具备无私奉献的宝贵品德,深受酒厂干部职工的尊敬。今年恰逢古贝春创牌四十周年,谨以此文缅怀这位功勋人物。

      马绍星师傅的少儿时期不幸的,在内忧外患、炮火连天、水旱蝗灾频发的旧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在饥寒交迫中苦熬岁月,马师傅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经常是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师傅十四岁就到了商河县一家乡镇上的酒作坊打工。他没上过学,但聪明好学,再加上白酒技术在过去习惯于口耳相传。这种工作环境倒让他学习揣摩到了不少酿酒技巧。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农民翻身做主人,再加上各种文化补习班,让马绍星师傅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异常高涨,酿酒技术提高很快。几年后,抱着多学东西、多做贡献的想法,他来到了已是国营企业的德州地区临邑县洛北春酒厂,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成为了技术骨干。

      时光到了1962年,同为国营企业的武城酒厂因缺乏技术人才,向上级主管部门求援。洛北春酒厂发扬团结互助的风格,抽调以马绍星为首的四名技术骨干支援武城酒厂,担负起攻坚克难的重任。然而当时武城酒厂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由于基础设施差,资金和酿酒原料短缺,酒厂只能生产数量有限的地瓜干酒,此外就是用粉渣、麦秸、秫秸、玉米芯作原料,生产廉价白酒,发展前景十分惨淡。在这种情况下,三名技术骨干以各种理由相继调走,只剩下马绍星师傅一身技艺无用武之地,再看着一任任书记、厂长垂头丧气地缷任,更加郁郁寡欢。到了一九七四年,武城酒厂濒临倒闭,工人们纷纷自谋职业,这时的马师傅终于下定决心回惠民老家种地去了。他就想着,这一猛子扎下去再也不回来了,哪会想到第二年后还能在这里焕发第二青春呢?

       19753月,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武城酒厂迎来了改写历史、走向辉煌的奠基人。第七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张子文上任后,面对企业百废待兴的严峻局面,决定依靠技术骨干,改变企业多年单一生产瓜干酒的历史,甩掉长期亏损的帽子。决心一定,他驱车三百里到惠民搬请马绍星师傅。一见面,张子文就诚恳地说:“老马师傅,我来请你回厂哩。生产要恢复,没有你们老师傅我心里没底!

      “怎么,咱那地瓜干烧锅又要添柴禾冒烟了?”马绍星早已是心灰意冷,很不带劲。

      “不,这次咱不但烧地瓜干酒,咱也得创名牌,搞名酒,特曲,五粮液香型的!”张子文一脸敦厚忠实的样子,一种说啥干啥的气魄,一点也不像是开玩笑。朴实忠厚的马绍星终于相信了面前这个人是一条硬汉子。

      “好,张书记,冲这句话,我跟你回去!你指到哪,我干到哪!”马绍星激动万分。

      两个男子汉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回到一年前工作过的地方,马绍星师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厂房和设备依旧破败不堪;陌生的是这个地方不再是树倒猢狲散,围在他身边的三十几个工友都憋着一股劲,要让酒厂变个样!此时此刻,马绍星的心是热的,但头脑是清醒的:酒厂要起死回生,就必须搞出优质产品,但眼下的困难不亚于白手起家:生产原料没有;厂里从来没生产过优质粮食酒,大家心里没底,即便是被同行尊称为“马铁头”的他,也是手艺搁了十来年,现拾现用还灵吗?能跟上眼下的形势吗?

      张子文书记像是看透了马师傅的内心,对他和大家说:“搞原料、抓基础,我来想办法;马师傅负责带几个技工,到兰陵、孔府、泸州、洋河几家名酒厂参观取经。等你们回来,基础工作也差不多了,咱们说干就干,先试着搞优质特曲酒,一步一步地来。失败了,责任我来担!”人群中一阵欢呼,马师傅又一次握住张子文的手。从这一刻起,他已经暗暗发誓,趁现在的年纪还能卖把子力气,把压箱底的技术拿出来,把苦干实干的劲头使出来,为酒厂的兴旺做点贡献。

      两个月后,试制优质特曲酒的工作开始了。马绍星知道,这一炮能不能打响,关系到武城酒厂的生死存亡。因此,他一头扎进车间里,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从窖泥培植到选择原粮,从原料粉碎到入池发酵,再到酒醅翻拌、蒸煮摘酒等,他一边领着干一边定规矩。为保证曲房温度,在操作倒架时,他嘱咐不能开窗透气。有个姓董的青工刚参加工作,在曲房里感觉喘不上气来,就偷偷地打开了窗户,被马师傅发现了,他大吼一声冲过去关上窗户,一反往日的温和,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抡拳跺脚地把青工大骂了一顿,几乎要打人的耳光。事后,他对大家解释说:“培养大曲就像伺候刚出生的婴儿,一不小心就要坏大事。人要想干好一件事,必须先学会吃苦,不能吃苦的人是干不成事的。”在搞试验的几十个昼夜里,马绍星一心想着工作,窖池旁放着水壶和苇席:渴了,摸过水壶灌一口;困了,拉过苇席打个盹儿,吃饭、看人的眼神都有点发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秋,优质特曲酒试制成功,第二年投入批量生产,1977年第一次参加全省评比就被评为优质酒。

     1976年,马绍星按照张子文书记的安排,开始试制“五粮高档浓香型酒”,采用清蒸清烧工艺,发酵期定为60天。马师傅又一头扎进车间里,配料制曲他亲自动手,建窖发泥他参与操作。中国有句谚语:实验出真知。马师傅长期扎根在车间里,练就了一手人人佩服的绝活。他用手抓一抓酒醅能知道水分多少;看一眼指缝间的水份能判断出酒率高低,闻一闻味道能测出酒质的优劣,用嘴尝一下能说出酸度多少,有时和化验数据对照,能做到一分不差。他告诫弟子们说:“这是烧酒人的基本功,要是等化验单送来再配比,黄瓜菜都凉了。你们必须练好这门功夫!”有弟子问他怎样练?他说:“要想事做好,只有功夫靠。”这是实在话,马师傅的上班时间没有人能算清。工人上班他在指导,工人下班了他还在踩窖,晚上十二点了他还在查发酵温度。他经常忘了吃饭,家属喊他几次不回屋,就把饭菜送到车间窖池边上。碰上感冒发烧,吃片药,打一针,照样钉在车间。这年冬天,马绍星累得发病了,肺膜炎转为肺脓痒,咳痰带血。张子文安排他住院治疗,他名义上住院二十天,实际上是拔了吊针就往厂里跑。心血酿酒分外香。1978年,取名“古贝春”的“五粮高档浓香型酒”推向市场,立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武城酒厂洋溢着重大节日一样的欢乐气氛,工人们感慨地说:“马师傅真为武城酒厂立下了汗马功劳!”马绍星却说:“没有张书记,哪有我马绍星的功劳!这些年来,厂里支持我、照顾我,我身上才有使不完的劲儿。”

      此后的岁月中,马绍星入了党,被选举为副厂长,当上了省人大代表和省劳动模范,还评上了酿酒技师。地位变了,荣誉有了,但拼搏奉献的作风依旧,他抓生产,从不坐在办公室里,一年到头与烧酒工人在一起,不是一身粉尘,就是一身泥水。他在工作上是严师,生活上又像慈父。谁要病了他给送来药,让家属做好面条、放上香油,送到床前;哪个工人有困难,他时刻挂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工人受伤住院,他买了油条到医院看望。工人们不喊他厂长,都亲切地喊他马老师、马师傅。1990年,马师傅被查出患了食道癌,开刀后疗养,他在病床上躺不住,还是经常往生产车间跑,直至病重不能动弹还向看望他的人询问生产情况。他被酒厂的干部职工誉为“铁人”,《大众日报》曾登载过他的感人事迹。

      马绍星师傅一生为武城酒厂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他的精神品德也激励了几代古贝春人勤奋创业。他培养的弟子也是德才兼备,其中有三人担任了车间主任,大弟子李宪增曾主持过新厂工作,后担任了老厂的副厂长,另一名得意弟子董福新长期担任新厂厂长职务,兼总酿酒师,退休后被返聘担任生产技术顾问。马绍星师傅付诸心血的“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于20163月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贝春集团发展史上又留下了闪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