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与专业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文化中心  发布日期:2011-01-27

  近年来,我公司实施了“一业为主,多元经营”战略规划。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门类的增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填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竞争都可以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人才,公司员工也希望通过积极努力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有专业才能的员工?笔者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前几年有个小品《全都忙》,说的是有个剧组拍一出戏《日本兵在中国》的片断,本来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几句简单的台词,但由于男主角牵挂拍连续剧一再忘记女主人公的名字;女主角总想着拍广告就把“中国老人”说成“中国老板”;导演接到自家酒店被砸的电话,介绍剧情时把“穿着中国人的衣服”说成“端着中国人的盘子”。结果,数次试拍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获奖小品让人们在笑声之余不得不郑重地思考一个问题: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全神贯注。

  时下有句话: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精彩。这既是新理论,也是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汉代孔子”董仲舒“志在经传”,“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连骑的马都不去分辨雌雄,真可谓“皓首穷经”。隋朝书法家智永练习书法,光写秃的笔头就有十坛子,上门索求墨宝的人把门槛都踏坏了,只得用铁皮包起来,世称“铁门限”。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未成名之前曾向京剧大师梅兰芳讨教成功秘诀,梅先生说:秘诀很简单,唱戏你就光想着唱戏就行了。再看几部经典著作是如何诞生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完成《本草纲目》;马克思写《资本论》则耗时四十年。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快节奏时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工作条件的日益优越,为世人创造更多的精彩提供了便利。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学成一件本领都离不开严谨勤奋,因专注而专业、因专业而精彩的哲理永远不会改变。令人叹惜的是,科技信息时代却使一些人变得浮躁、变得懒惰、变得急功近利起来:面对不断增添的医疗设备,一些患者却屡屡被低级的医术延误治疗甚至夺去生命。电脑查寻资料的便利,没有催生一些人撰写出精彩的论文,反而使一些专家教授成了剽窃家;笑星们一旦有点名气,便把自己当成万金油,任意编造庸俗的喜剧;一些编导、演员不去深入生活,而是坐享其成把一部部红色经典胡改得惨不忍睹。上述令人叹惜之人,有些并不是才能平庸,而是对事业缺乏一种痴迷,梦想着投机取巧走捷径,实际上却是本末倒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阿宝”篇曾言: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当然,专注、专业也好;成功、精彩也罢,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业人士,其人生却充满悲剧色彩: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鼻祖屈原报国无门,最终投江而死;司马迁因直抒胸臆被施以腐刑;“竹林七贤”有才难施只好隐居山林;李白才华横溢,一生颠沛流离;苏轼政绩卓著却数次被贬;创造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最高峰的蒲松龄科考一生不得志;创作中国第一才子书的曹雪芹在饥寒交迫中凄凉离世。一部中华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专业人士用心血和生命弹奏的一曲绝唱。

  俗话说:人无完人。专业人士尽管智力无穷,但毕竟精力有限,尤其是集中精力于某项专业时,其它方面难免被忽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大街上思考问题,遭遇雨淋鞋袜走脱而浑然不觉;爱因斯坦在汽车上见了自己的女儿问其叫什么名字;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悟出“浮力定律”,兴奋得连衣服都没穿就跑出浴室。这些有违常理的举动,往往被一些人所讥笑甚至是攻击,但这恰恰是专业人士专注事业的可贵表现,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更有一种专业人才,才华横溢,但特行独立、天真直率,在一些场合不仅言行“不合时宜”,而且其出众的才华也容易招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境遇。此类事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鲜见,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则应避免此类不幸。众所周知: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在当今的多元化时代,迫切需要一个适宜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身居各种职位的领导者更应当具备“爱才之心,容才之量,护才之胆”,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