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历史中气沉丹田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山东省武城县检察院 发布日期:2011-09-02
在武城,你随便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在武城,三杯酒下肚,你将听到历史深处嘚嘚的马蹄声……
武城地名起源,可追溯至战国中期,赵国始置此城。一个“武”字,道出了设置此城的初衷;一个“武”字,关乎到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起灭兴亡;而刀枪车马之外,与“武”之关系最为密切、最相匹配的,只有酒。
酒壮行色,酒壮“武”气。在旷远阔大的古战场上,酒使猛将出阵,酒使三军用命,直杀得云雾惨淡、山河失色。将士饮酒之后,其所以亮本性而见真勇,是因了沸腾的烈酒,点燃了其无穷的斗志,鼓荡起男儿的百丈豪情。因此,说到武城之“武”,不能不提及武城之酒,武城的酿酒史,兴许比武城地名的起源还要早。
战国时代,“战”字当头,诸侯列国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赵武灵王以高远的战略目光,提出“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强兵之术,远未穷尽,谁家的军队战斗力超过别人,谁就能占得上风。以强兵之术去求存、求兴、求盛,这是赵武灵王的强国方略。强国之梦,并未使他失去忧患意识,在边境地区屯兵备战,也是赵国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武城,正是赵国与齐国的分界之地,赵国为抵御齐国入侵,在东部边境筑城屯兵,史籍中便有了“武备之城”的记载。
自古以来,军中藏好酒。魏晋时期,有个名叫阮籍的人,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意做官,可有一天却突然提出愿意担任军职,他要求担任军官的唯一原因,就是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打听到,还有三百斛酒存在芳香浓郁的酒窖里。可见,古时候的军队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军中不可一日无酒,大量屯兵,使武城的酿酒工艺愈加纯熟。古战场多处于荒凉不毛之地,而古代远离家乡在外戍边的将士们,只有与美酒为伴,才使苍茫的风雪掺进了几丝暖意,才为铁打的营盘里点缀了几缕花絮。酒,在荒凉的边地播撒下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使冷僻的陋巷荒陌有了乐趣与生机。
“酒痕如雨沾襟袖,剑气如云贯斗牛”。遥想2200年前,这座屯兵之城,城头那猎猎飘荡的旗帜上,除了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字,仿佛还应该有一个令人血脉贲张的“酒”字。酒壮雄风,旗幡猎猎;醉和金甲,烟尘滚滚;酒胆酣畅,马声嘶嘶……因有倡导“胡服骑射”的强大赵国做后盾,声威盛极一时。
“斗酒相逢须醉倒”,酒在武城的历史深处气沉丹田,武城之“武”如一股阳刚之气,在武城大地上激情奔突,正义之火在历史的脉管里燃烧,酒与血如此切近,敢喝者更敢于流血牺牲,更善于奉献。武城之酒,铸就了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以奉献为已任,以勇于担当而著称,敦厚敦实,豪爽豪气,朴素朴实,这就是武城汉子。武城出好酒,但绝不出酒囊饭袋;武城出好汉,一个赛一个,铁骨脊梁,顶天立地,如龙似虎。
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这里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隋唐年间,窦建德、刘黑闼起兵高鸡泊,建功立业;宋末元初,抗金抵侮,这里曾沙场点兵;明清无休的争战,这里依然是烽火遍燃之地……抗击日寇,浴血滔火的“四·二九”反扫荡,武城军民可歌可泣。
武城的历史,与一个“武”字休戚相关,抵强御辱,备战守土,武城人崇尚保家卫国的武德;“武”之精髓渗透了这片黄土厚壤,也奠定了武城人性格里的豪侠仗义、英杰辈出。
武城的历史,与一个“酒”字须臾不可分离。酒,是力量的激发剂,是胆量的赐予者。军人使命之勇往直前,正是用酒将浓烈、奔放、洒脱、豪纵熔于一身,将个人生命义无返顾地化为历史的力量,勇敢地冲向战事与抗争的最前沿,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由武及酒,再由酒及文,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故事,为这片土地涂上一抹令人神往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