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牢固树立生产力标准不动摇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行管办  发布日期:2015-04-02

在2014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公司董事长周晓峰面对经济新常态、新形势、新需求,殷切地告诫大家“在逆境中破冰前行”关键要“抓好九大机遇,落实十项要求”。其中,“十项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创新。怎样改革,如何创新?需要有一个标准。笔者认为,“制度体制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改变”,而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观念更新、头脑升级驱动的企业的内在质变。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不动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持续提升企业效益,为实现我们在新常态下“逆境突围”的阶段性目标提供根本保障

制度体制变革先要变脑——生产力标准不能立在昨天的需求上2015年3月16日晚,公司邀请智达天下策划公司赵鹏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主题为时间管理(效率)的课程。这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从赵老师对时间的简短而精彩的注解中,我深切体会到对于一个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咄咄逼人态势,加之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企业和职工的竞争压力都比较大如何在保障企业效益的同时又能激发员工效率,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笔者认为,这是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透析现代企业经营,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是最终决定企业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广大职工的高素质,就没有企业建设的高质量;没有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就没有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因此,变革必先变脑。

拿起刀口向内的解剖刀”——找出让标准立不起来的软肋”。点击公司OA办公系统公告栏,有一条《关于3月17—18日优级认证外审计划的通知》。其中“外审”两个字让人想到公司之所以连续多年保持着多个“优级”认证的殊荣,关键是我们敢于自我解剖,革故鼎新,敢于拿起刀口向内的思想解剖刀,寻找与生产力标准新需求不适应的软肋公司在新常态下开启改革,生产力标准是我们实现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但工作中对生产力标准的把握却是我们永远的难题。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看似在落实生产力标准,但却与真正的标准存在偏差。我们不妨一一“画像”。

——生产力标准变成了概略“瞄准”。有的对岗位需求数据掌握不精确,徘徊在“大概”、“差不多”等概率词汇上,更有的任务设置沿用以往任务指标,难以满足企业在新常态下任务分类精细、数据资料精确的新要求。

——生产力标准变成了自我“认准”。对公司现行制度把握不透彻、运用不灵活,在开展工作和处理问题时往往陷入自我为主、制度为辅的小标准,导致无论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我都这么做”

——生产力标准变成了空头“通工作中以负责人下个口令就代表工作完成,时间到点就算任务结束……落实以文件代提高、以少代多、以点代面,措施方案停在纸上,能力素质挂在嘴上,等等诸如此类,都需要我们以改革之勇气拿起刀口向内的解剖刀深入思想剖析、深度改革创新,以保生产力标准立不偏、立不软。

攻坚克难用好身边的“星”——打造生产力标准立起来的新基点问题找准了落实是关键。怎样落实,向谁看齐?其实答案和标准就在我们身边日前,公司灌装车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是我县唯一获此荣的单位。这是一条足以让所有古贝春人为之欢欣鼓舞的信息。灌装车间现有职工520人,其中女职工460 人,平均年龄37岁。灌装车间充分发挥红色娘子军”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实干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立足岗位、团结合作,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巾帼文明岗省十佳巾帼文明岗全国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称号。可以说公司灌装车间摘得“全国巾帼文明岗”桂冠是顺理成章。

我们的疑问是,一个“人员多成分复杂的”女工集体能够一举破解企业生产管理的老大难,并摘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的桂冠,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结合当前公司正在进行的改革举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哪些?笔者认为,灌装车间攻坚克难、敢于攀高峰的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角度讲,破解工作中的老大难是企业改革绕不过的弯。如何用好改革这把双刃剑,实现弯道超车,何须舍近求远,灌装姑娘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立起了样板,只有善于用好身边的典型,才能生产力标准立在全新的基点上。当然生产力标准立起来不能一蹴而就,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深层次的问题又显现出来。它需要深入改革、持续创新,需要每部门每个科室、每名职工树立牢固的全局观念。因为,人生很重要的一种品质是“完成的能力”,这是所有成功者最突出的品质。只有当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风雨无阻地向目标前进时,才能变梦想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