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读纪念《古贝春报》创刊20周年征稿有感

2017-01-03

每到月初,我总是习惯性地留意值班室,看《古贝春报》送来了没有。112号,当我发现值班室里的那一摞报纸后,没等发到班里,就迫不及待地进去要了一份。看到本期选登了部分《古贝春报》创刊20周年征稿书画作品和文学作品,我颇有感触。

  感触最大的是自己太孤陋寡闻,觉得有愧于“优秀通讯员”这个称号。我平时只对我所处的部门,认识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刊登在《古贝春报》上,而对《古贝春报》的历史,还真是一知半解。我当了三年的通讯员,直到今天,才详细了解了她的起源和发展:报纸版面逐渐扩大,发行量由原来的400份扩大到11000份,发行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随着公司的发展,她也先后经历了三任主编的变动,通讯员队伍也不断扩大。现在,有好多厂外人士踊跃投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不,现有117个单位,18个个人为庆祝《古贝春报》创刊20周年表示祝贺,可见她的影响之大。

我作为古贝春的一名老员工,又加入到通讯员这个光荣神圣的队伍,感觉自己还是缺乏对古贝春的了解。令我羡慕的一等奖获得者马泽友,几乎期期都有他的佳作,让人读了倍感亲切,这次他又对古贝春的酒仙山、古贝春湖、古贝春酒文化馆、诗酒大道各作诗一首,看得出来他对古贝春的熟识和喜爱。二等奖获得者县妇联的赵艳红,也是《古贝春报》的坚定支持者,好多年的三·八妇女节,她亲临公司,和女同胞们共同祝贺这一美好的节日。还有文学作品一等奖获得者德州市作家苏艳和二等奖获得者湖北的李文山,他们曾经来公司采风,对于所见所闻,用他们的笔墨,写出了对古贝春酒的赞美以及对古贝春人的欣赏。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我们的通讯员队伍里,王春波、王从娟、刘淑彦获得了三等奖,可见我们的队伍里还隐藏着“千里马”。要不是为纪念《古贝春报》创刊20周年搞征稿,“伯乐”也许永远发现不了身边的“千里马”,他(她)们敢于和作家们比试文采,本身就很可贵。而我,坦白地说,太缺乏自信,咱那点本事拿出来怕让别人笑话。

这次编辑部人员的作品没有参加评选。我想如果参加,肯定百分之百获奖,你看编辑老师李国锋写的《遇上你是我的缘》,写得多么真实感人,句句发自肺腑,催人奋进,使我更加尊敬他,羡慕他的文采,我要学习他的勤奋拼搏精神。自从2013年我开始投稿,就结识了他。他谦逊待人,容易接近,回想原来我上交的那一篇篇稚嫩的半成品文章,不知花费了他的多少心血,才修改成一篇篇文从字顺的文章。也正是有编辑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我才一直坚持向《古贝春报》投稿。主编李宽云写的《我在酒厂成了老师》,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老师”这个称呼,并不是虚拟的,肚里一定装有多于别人的学问。文中写的“一要多看,二要多记,多看是基础,记住是关键。比别人多看一倍的书,知识就比别人多一倍,如果再比别人多记了一倍内容,你在别人眼里就是博士” 。这段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缺点。说实话,虽然我也常看书、看报,但是看得不少记住得不多。以后,我要改进学习方法,看书再也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要向李主编那样,扎扎实实地学习,看一点记住一点。

总之,通过阅读纪念《古贝春报》创刊20周年征稿的一篇篇佳作,我越发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我要加倍努力,认真学习,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为《古贝春报》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