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推 敲

2017-03-04

今天又随手翻了翻2017年第一期的《古贝春报》,读了王从娟所写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心有感触。通过王从娟的文章,了解到在2016年最后一次通讯员会上,李宽云老师强调了“文章不厌百回改”对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性。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前几天,李老师交给我一篇文章:“小刘,帮我看看这篇文章,把你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标出来。”来文化中心近四个年头,自己也记不清帮李老师看过多少篇文章。用老师自己的话解释:“自己写的文章,读了好多遍,头脑中已形成了思维定势,不易看出错误,得请你帮忙找找不妥之处。”这一句话即看出李老师对待写作认真的态度,同时也显露了其对文章精益求精的追求。

接过一看,是关乎“俏皮话”的一篇文章。李老师收集当地逐渐被人们遗忘的俏皮话从“吃”、“穿”、“住”、“行”四方面谈及人们生活的变迁。年前李老师谈过打算写这样一篇文章,而且,还让我读了关于“吃”的部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稿子,最多八九千字,他“折腾”了一个多月才“出炉”。以我对李老师的了解,这文稿肯定在他肚里“怀胎”更久。

我认认真真看了两遍文章,找了几处小错,就找李老师交差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此打住,没了下文。第二天,我又被李老师“请”到了办公室。他想了解一下,从我这一代人出发,他的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俏皮话,写的有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请我谈及一下意见。同时,我们还讨论了文章中“俏皮话”为什么不能换成“歇后语”一词。

后来,从李老师的谈话中,无意间我还得知他同时把这篇文章发给了几个好友,请大家纠错指正。为了更好地听取各位的意见,自己做东摆了个饭局,大家在酒桌上讨论了一晚。最后,也就改了一个地方。噢,我还记起,年前他还到办公室来,向我们大家求证过为什么“狗皮褥子没反正”这句俏皮话。

通过以上种种迹象,可见李老师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费的心血!若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形容李老师这股劲头,那是用夸张手法;“吟安一个字,推断数茎须”来描述也不切实际(因为李老师没留胡子);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刻画他,有点拍马屁之嫌,但李老师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的的确确令我动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举一例!

20156月份,在公司举行的“古贝春集团先进劳模事迹报告会”上,李宽云老师作了题为《找个理由把工作做好》报告。报告写得生动幽默,旁征博引,一个个有趣的小事娓娓地道出李老师做事的态度和工作成绩,赢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听报告时,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就和同伴私底议论:“这报告一听,就知道李宽云老师是搞文字工作的,写得多有意思!”“有意思”说明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也表明李老师报告写得水平高,能博人眼球!后来,我得知这篇报告是李老师在2015年放麦假时就完成了。他利用整个麦假期间,每一天都会读上几遍,修改几个地方,经过十多天的推敲才算完工。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这就是李老师写好文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