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打造古贝春发展的支柱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  发布日期:2011-11-03

  中国酒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酒文化。因此,继承和弘扬酒文化不仅是酿酒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企业走向辉煌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企业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如何赋于产品及企业以文化内涵已成为名优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正如资深人士所论证的:名牌的一半是科技,一半是文化;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

  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继承和弘扬当地传统酿酒技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将古贝春集团打造成为长江以北最大五粮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古贝春的企业文化建设始于1978年的“古贝春”创牌时期,但规模化、系统化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在2007年以后,以成立“文化中心”为标志,用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打造了产品品牌、质量基础、员工队伍和和谐环境四大支柱。企业在规模、效益成倍扩大的同时,也成为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造了多项山东白酒企业第一,有的甚至堪称全国白酒企业的首创,赢得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我公司的经验做法是:

  一、用文化打造产品品牌

  “创新”是古贝春企业文化的核心,古贝春的企业文化建设也由此开始。1978年,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古贝春酒研制成功。企业决策层以超人的胆识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了一个至今独一无二的三角酒瓶。时隔不久,古贝春酒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1981年8月,曾任中国书协主席的舒同挥毫泼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贝春赞》: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美酒、奇瓶、佳作再配上遒劲圆润的舒体字,使古贝春酒名声鹊起、供不应求。

  上世纪末,为打造品牌,我率先提出了“眼睛向外攀高亲,依托名厂创名牌”战略,与五粮液集团达成技术联营协议。通过学习引进对方的工艺和技术,邀请五粮液技术骨干来厂指导,于1996年下半年生产出独具特色的五星级古贝春酒,填补了当时山东省无高档白酒的空白,此后又成功研制出历史上只适宜南方气候的“包包曲”,被山东白酒工业协会评定为“山东省白酒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已故酿酒泰斗周恒刚老先生说:“古贝春是长江以北搞五粮工艺最成功的一家”。2010年8月,古贝春集团白酒扩产二期工程如期完工,不仅修建了机械化酿酒车间及配套设施,还修建了酒库楼和大型储酒罐库,向着打造江北第一酒城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目前,古贝春公司已研制开发出浓香、酱香、兼香三大香型上百个品种,创造了数十项科研成果,先后赢得了“中国商业名牌产品”、“中国公认名牌产品”、“中国白酒产业十大著名品牌”等数百个荣誉称号。2010年10月,百年老窖和“国蕴酒”分别获得联合国“千年金奖”和“千年优秀奖”的殊荣。

  二、用文化奠定质量基础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古贝春的企业文化中就充分体现了质量观念,比如企业宗旨的第一条就是:质量第一。在生产车间,“质量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的标语随处可见。最后把质量标准体现在规章制度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产品质量最终需要科技水平做保障。近年来,古贝春集团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2007年12月,新建的科研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后,相继成为了“中国白酒169计划试验基地”、“山东酒类研发服务中心”和“山东省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9月成为了“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去年11月又获准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学习交流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技术骨干到兄弟企业考察观摩、到省轻工学院培训学习;请专家教授来厂授课、现场指导。通过以上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集团现有13人获得技师职称,12人获得高级技师职称,有2人荣获“2008年度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称号,有国家白酒评酒委员2人、国家级专家成员1人。所有这些,为古贝春公司提高科技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用文化提升员工素质

  市场经济背景下,一切竞争都可以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为了使企业拥有更多的人才,我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开展活动发现人才。从1996年开始,古贝春集团相继组建了“古贝春艺术团”、“古贝春架鼓队”、“古贝春秧歌队”、“古贝春京剧社”和“古贝春书画院”五大文化团体,同时广泛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答”、“文艺晚会”等。不仅活跃了员工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途径。比如,古贝春酒文化馆的讲解员和《古贝春报》的编辑人员就是通过演讲比赛选拔出来的。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是倡导学习培养人才。多年来,我公司始终倡导“打造学习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公司的学习活动,首先摒弃“金钱万能”的错误思想,除了提高岗位技能,还强调对爱国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又正视经济利益的驱动,比如,提高高学历员工的工资标准和岗位补贴,对获得技术职称的员工给予从精神到物质的奖励。如,研究生毕业,协调县政府,为其争取按照公务员标准发放一份工资。再比如,从今年6月开始,《古贝春报》的稿费由千字100元增加到200元,而且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50元。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广大通讯员的写作热情,他们感叹地说:当文化不再和贫穷挂钩,当写作成为令人羡慕的技能时,文化事业想不发展都难。截止到目前,我公司有县级劳模3人,市级劳模4人,省级劳模3人。2007年,古贝春集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9年我本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是文化媒体吸引人才。《古贝春报》自创办至今,已经不间断地坚持了14年,2005年我公司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揭秘》,2007年至今相继出版了《漫话古贝春》、《古贝春诗词选》、《春之声》、《古贝春散文选》和《对酒当歌》六本书籍。从去年6月开始,我公司又举办了“全国酒文化楹联征集系列大赛”,其中“古贝春杯”全国酒文化楹联有奖征集大赛去年10月已经结束,评选出的123幅获奖作品经过38位书法家的精心书写,汇集成《古贝春潮》一书于今年7月出版;始于今年1月的“古贝元杯”全国酒文化楹联有奖征集大赛今年7月宣告结束,获奖的百余幅楹联经过65位书法家的精心书写,将于今年12月上旬出版;从今年8月开始,“国蕴杯”全国酒文化楹联有奖征集大赛又拉开帷幕,计划明年3月结束。以文化媒介为纽带,公司拥有40人左右的写作队伍,有近二十位通讯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处女作,有的获得了各种文化奖励,有的加入了省作协,还出版了个人作品集。《古贝春报》的三任主编都加入了省作协,都出版了个人作品集。不少厂外人士对古贝春浓厚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兴趣,进而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与此同时,从古贝春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也在各个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用文化打造和谐环境

  2005年以来,古贝春集团在实施“扩大主业,多元发展”的企业战略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营造和维护社会环境,为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一是注重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公司在实施白酒扩产工程和建设多元项目的过程中,开辟了职工健身场所、绿化带、果园、五粮实验田,相继修建了“职工书屋”、“古贝春湖水上文化长廊”、“古贝春酒文化馆”等多处文化设施。以上述景点组成的古贝春工业园区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此后我们又在厂区主干道上设立了40尊酒星雕塑,修建了30米长的“地下画廊”。今年夏秋之交,位于新厂区的“酒仙山”、“百诗苑”和“诗酒大道” 三大文化景观一齐峻工,形成了奇花异草、名人墨宝、奇石雕刻、美酒洞藏等景点。这些文化景观融汇了历史知识、行业常识、文学艺术和雕刻技艺,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员工和企业的文化品位,其创意之新颖、设计之精美、工程之宏大、文化气氛之浓烈,堪称全国白酒企业第一家。

  二是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古贝春与社会和谐发展、长期共存的体现,也是古贝春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展示。从1996年以来,古贝春集团捐资助学,为全县农村赠订《农村大众》报,赞助“武城县万人科技知识竞赛”;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2003年全国爆发“非典”疫情,2009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2010年春天,西南五省发生严重旱灾,古贝春人均慷慨解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自2002年至今,公司已举办了八届酒文化艺术节,演艺界40多位明星竞相登台献艺。在今年的酒文化节上,我公司首次举办了隆重的“封坛大典”。封坛大典以感恩为主题,高扬和谐的主旋律,提出了“做良心酒”的口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客商们说:“我们从这里看到了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跟这样的企业打交道心里踏实。”

  以上是我们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简要总结,相比先进的同行企业,我们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借助这次领导、专家莅临视察的机会,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把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从而为中国酒道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发言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