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的“春” 字贴在我脸上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中国作协采风团  发布日期:2012-01-02

1

  醉酒者洋相百出,看别人酒后疯傻是人间极致乐趣,轮到自己表演,醉酒后成为中心人物,也经历了太多。好酒不醉人,喝难受了都是劣酒。所以,如果我喝醉了,第二天是不肯认输的,多与人争论,不说人不行,只说酒不好。

  喝茅台是喝不醉的,前年去茅台参观,先是宴上喝了,又在镇上找酒,结果是深夜两点独自一人行走茅台镇,从这头走到那头,记得那晚月明星稀,街灯昏黄,自己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喜悲从中来,愁忧随风去。翌日醒来,躺在床上,窗外阳光照耀,头脑清宁若纯净水。那时便想起茅台的好来:果然酱香好酒,昨夜贪杯狂饮,今晨神爽目明。

2

  文化搭台支起一口大锅,文化人粉墨登场,唱大戏,赶大集。普天之下,东南西北都有作家游走四方,得两日之闲,挥十年尘梦。吃肉喝酒,便能养家糊口。昨日黔贵茅台镇,今朝齐鲁古贝春。才食赤水鱼虾,又饮武城春秋。

  过去只知茅台是酱香酒,不知古贝春也有酱香,起个名字有些大:国蕴——三十年前,茅台酒厂生产科长退休,古贝春把他请来,生产北方茅台。酒是粮食里流出的液体,三四斤粮食就能出一斤酒。也有人说百斤粮三十七斤酒。

  酒分浓香与酱香。浓香酒用七十多度酒浆与水调和而成。酱香却不然,需要蒸馏七次,流出七种酒浆,不用加水,只要七次的酒浆自己互兑,酒流动在酒里,如同智者思想交融,酒歌沉吟。武城古贝人氏选用五种粮食:小麦,大米,玉米,高粱……当地也有五粮液之称。古贝春酒历史悠长,仅公家酿酒,六十年有余,如果追到私家酒坊,则更有故事可考:至清末民初,武城以三大作坊闻名,分别是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柴家的 “红高粱”。

3

  德州武城古贝春四面围墙,远看似庄园,近看浓荫蔽日,酒香弥漫,气味如此强烈,这儿不是茅台镇,是古贝春。于是心生惊恐,滴酒未沾,想象中先就醉了。想起莎士比亚,青年时代酒量惊人,去斯特拉特福附近的毕得佛小镇上比酒,醉倒在路旁酸苹果树下,后来此树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天篷”。

  醉酒总是不好,所以孔子认为喝酒要以不乱为好。鲁迅爱喝酒是出了名的,陈学昭回忆:每天晚饭他要固执地劝我喝酒,使我很窘。萧红忆及鲁迅醉酒,当人们说鲁迅喝多了时,鲁迅极力辩解,“我不多喝酒的。”鲁迅爸爸也喝酒,周作人说他“酒喝多了,脸色渐变青白,话也少下去了,小孩便渐渐走散,因为他醉了就不大高兴。”

  托翁反复尤甚,年轻时荒淫,细读《复活》可觅证据。成熟的托尔斯泰写“酒色与生命”,令“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宗教:劝人不要吸烟与饮酒,劝男人与女人不要性交,劝做丈夫的不要跟妻子过性生活,劝人不要吃肉,“喝酒上了瘾的,是因为做了错事而受到良心谴责的人。”

  梁实秋不信托翁“酒”话,喝酒上瘾,在山东时与闻一多等“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 乃自命为酒中八仙。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胡适先生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他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戒”字,戴在手上,表免战。过后不久,胡先生就写信给梁先生,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梁先生果然听话,坐火车路过德州,听到好多老幼妇孺扯着嗓子大叫“烧鸡烧鸡!”没有买酒,买了一筐梨,但是带到北京,一半烂了。

  梁公有灵,再到德州可听当地民谣:“武城县,三宝金,西瓜、旋饼、古贝春。”

4

  古贝春设宴,与众作家约定狂饮不休。庄主周晓峰劝酒逗贫,先是说北京普通话,再说山东武城话,国蕴一开,茅台镇端到武城来。天下酒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球场般大的桌子,竟与前辈从维熙,蒋子龙相邻。

  从维熙先生导师也,二十三年师恩不敢忘,又是酒友。同去茅台,两渡赤水,登上娄山关,感受西风烈烈。同来古贝春,共捧国蕴,又叙当年玉田老酒。再说蒋子龙前辈,公元1984年,曾赴天津拜谒偶像,今古贝春又见,旧话再提,“普隆卡托夫经理及霍大道机电局长”,竟然随口说出, 陈酿往事,如茅台,如古贝春酱香国蕴,如文学青年之心,永远不肯忘记。哈哈,来了些个“酒坛子”,喝酒不带醉的。作家好酒,取之有道,有情怀。都是“古贝春”闹的。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喝了古贝春,精神焕发,霞光满面,便把一个大“春”字贴在脸上。作家饮酒,与强人无异,灌醉不分彼此,或单挑,或围剿,或下套,或放歌,眼前红旗飘飘、醺醺然酒酣耳热,李白刘伶意气飞扬,青春作伴回到故乡。

5

  夜深了,从维熙,蒋子龙二位前辈都睡了,我与文友华栋,李洱,张者一起游仙山,那“仙”字不是我起的,是沈鹏先生写出来的。武城本无山,有好事者堆之。武城本无仙,古贝春聚之。我辈仙人登高望远,大树遮掩,小树招摇,风也萧萧,灯也萧萧, 很有情调。和谐亭上,想起美国传教士明恩傅,初到武城,住在庞庄村,惊异于四世同堂大家庭里,“信仰迥异之人可以围坐在同一张大圆桌上喝酒吃饭,且其乐融融。”明翁1845年生于美国,英文名字叫阿瑟•史密斯(Arther H.Smith), 35岁于武城庞庄村定居,传教于民、发放医药、提供教育,武城乡村生活20余年,与国人共筑和谐。明翁居武城笔耕不辍,写下9卷文集,卷卷与中国相关,《中国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4年)、《中国乡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1899年)、《中国的崛起》(The Uplift of China,1907年),三本书传译多种文字,流传于世。

  山上一轮明月,山下遍地酒香。背靠明月,面对酒池,内心顿生秋意:人生几何?经常对朋友说,人的一生算法很简单,买过几车?住过几套房?有过几段情遇?写得几篇好文字?还应加上一条:喝过几种好酒?

  古贝春酒我喝过了,喝多了,喝闹了,喝红了,喝笑了,没醉。